因当时毫无文化,无特立之宗教耳。
[22]1923年1月《国学季刊》1卷1号。夫宗教实基于人生之天性,所以扶善屏恶,博施广济,使信之者得以笃信天命,心境和乐,精神安定,此固极善之事也。
在知识构成上,他们一般都有较深厚的中学功底,对西方文化也有较全面的了解,可称得上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社会职务上,他们多是大学教授或报刊编辑,有发表言论的讲坛或阵地。在文化问题上,他们思考和企图解决的问题大致相同,即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引介西学,如何建设新文化等,换言之,也就是如何处理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相应地,吴宓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并不反对引进西方思想文化,也没有成为传统的卫道士,是引进西方文化、文学的先驱者。他们对于当时在国内陈独秀、胡适倡导的文化运动认为甚为偏激,更痛感欲融会西方文化,以浚发国人的情思,必须高瞻远瞩,斟酌损益。
【注释】[1][2]本杰明·史华慈《论五四前后的文化保守主义》,《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第150,158-159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所谓新者,多系旧者改头换面,重出再现,常人以为新,识者不认为新也。本文拟阐述一下楚简儒家文献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天道及在天人关系框架中探讨人生、社会问题的若干观点,为先秦儒学思想的研究添砖加瓦。
《五行》中有圣人知天道也。《唐虞之道》还说: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2](P168)这里四道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周易·谦·彖》中说的:天道盈亏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天命是人性得以形成的直接原因[3]。
中国社会科学,1998(5).[4]阮 元.十三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5]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6]吕绍钢.性命说[J].孔子研究,1999.(3).[7]郭 沂.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疏证[A].中国哲学:第20辑[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8]陈奇猷.吕氏春秋集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9]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1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2]李存山.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A].中国哲学:第20期[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郭店楚简 儒家 天道观 。所为道者四,惟人道为可道也。
到了宋明理学,又经过几百年思想交融后,吸收了佛道的宇宙观和人性论,把儒学的理论大厦终于矗立了起来,完成了博大精深的心性棗天理体系。《语丛一》云:有天有命,有物有名,有命有序有名,而后有鲧……有天有命,有地有形,有物有容,有家有名。[2](P173)为什么要以人道为先?《语丛一》说:天生百物,人为贵。[11](P246)天德就是利他。
孔子一般是在现实中遇到紧急情况、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用天来解释问题的。对此,已有研究者做了细致的研究。[4](P19)这四道中最重人道,乃是楚简儒家思想的特点。这一看法首先从思想史发展的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其次就中国先秦思想发展的史实来看,也是不够全面的。
正是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才能通过察天知人,制订出符合老百姓自身状况的政治方案,以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王先谦注曰:天德,天覆之德。
即把性与天道观视为一物,在天曰天道,在人曰人性。[2](P163)这是告诉人们,人类的道德应效法天地(自然)。
福永光司说:天德是体现天地自然理法的一种存在方式[10](P295-296)【注释】[1]葛懋春.试论孔子天道观[A].孔子讨论文集:第一集[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2]郭店楚墓竹筒[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3]庞 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J]。[2](P157)这就把知天的最终目的落到了教化上,落实到了人道上。高注曰:天常天之常道[8](P255~258)。福永光司说:天德是体现天地自然理法的一种存在方式[10](P295-296)。[2](P187)六德就是圣智仁义忠信。
五、效天楚简儒家这么重视人道,又始终不放开天,但人与天、人道与天道毕竟不是一回事,人是天所生,但人生而为人后,就与天有了差别。《庄子·天地》云:……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天德乃获得了天道的德。可以看出,天常就是天(自然界)的法则、规律之类的。
这样远近上下,不断循环往复,便形成了儒家立足人道求天道,知天而后知人的认知方式。这样看来,郭店楚简儒家天道观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便不言而喻了。
到了宋明理学,又经过几百年思想交融后,吸收了佛道的宇宙观和人性论,把儒学的理论大厦终于矗立了起来,完成了博大精深的心性棗天理体系。又《墨子·天志中》云: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 在先秦思想史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先秦儒家只谈人伦日用(人道),不谈天道自然。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阐述,可以看出,楚简儒家是以人道为主,但始终不离天道来讨论人道,其主要思想是天与人、天道与人道相互关系的框架中讨论人生、社会问题的,为从哲学上构建儒学的形而上学进行了努力。
《性自命出》有多处谈及人道:道四术,惟人道为可道。四、知天先秦儒家是人道天道并得的,但以人道为主。
儒简很详尽地讨论这些问题,提出了性自命出,命自天降[2](P179)的命题,在天、命的基础上构筑自己的人性论体系。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命而成章。
不期而可要(约)者,天也。正是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才能通过察天知人,制订出符合老百姓自身状况的政治方案,以教化百姓,移风易俗。
作者是以人道为先,这是由近开始。这说明天常就是自然永久不变的规律、法则,与荀子天行有常,即天道有常。牛生而长,雁生而伸[2](P179),牛躯体的庞大,雁脖子的伸长,都是天生之性。也就是说,无为(顺从自然法则––––天常)就是天德。
随着郭店楚简的出土整理和研究,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检讨。吕氏春秋·大乐》云: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
[2](P150)即就是说只有圣人才能够知晓天道,并且知而行之,行而适时,这就是符合天道的行为。这一思路后来为孟子所继承和市场,形成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论语》中天字凡19见,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自然之天,二是义理之天:命字凡十余见,主要有命运、寿命、命令等涵义。所为道者四,惟人道为可道也。
顶: 41踩: 51
评论专区